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大秦之腔歷史悠久,古樸典雅,響遏行雲,氣衝牛斗,頗能抒胸中塊壘,歷千年而彌新。清末大將董福祥,酷愛秦腔,揭竿之時與左宗棠對陣,陣前必吼秦腔以壯軍威。庚子年拱衛首善之地與八國聯軍對壘,夷軍皆知擅歌劇之董軍善戰,爭避其鋒,留下了董軍門屢勝西兵的佳話。因此獲罪洋人,議和後要取其人頭,被光緒帝保護性地撤職,歸籍後興辦戲社,置辦行頭,招攬名角。這個大戲迷非比尋常,有權有勢有財帛,使秦腔又有了一次振興。

至民國元年,秦腔已成為娛樂專案甚少的西安人生活之一部分,社會賢達孫仁玉和李桐軒解取移風易俗之意,宗旨寓戲曲於教育,解私囊創辦了“易俗社”。以排演新戲為主,宣傳自由民主、思想解放之理念,並對舊劇革新上演,演出許多新意,更是影響深遠。武伯英還記得,兩年前孫仁玉謝世,西安數萬百姓夾道送葬的盛景。易俗社首先打破女子不登戲臺的舊俗,招收了一批有戲緣的男女小學生,按特長分屬了生旦淨末醜,著力培養,如今都成了名聞西北的名角,易俗社也執了秦腔界的牛耳。凡是易俗社教練出來的學生,皆取“中華民國易俗社”內一字為藝名,二十多年來成就的名角何止百名,一直是西安的輿論焦點,成了陝西乃至西北百姓的精神支柱。

秦腔之慷慨蒼涼,演繹國破家亡之悽情,恰如其分,愛國之人聽聞,觸景生情,每每要流下悲憤之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