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2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因為隔絕太久的緣故,中國人對外國,尤其是歐洲,可以說一無所知。當利瑪竇於十六世紀最後一年(一五九九)到達北京,求見當時斷頭政治皇帝朱詡鈞時,政府高階官員在記載典章制度的《會典》書籍上,查不出有義大利這個地方,就堅決否認世界上有義大利的存在,幸而《會典》上載有大西洋國,於是利瑪竇只好承認他就是大西洋國的人民。

葡萄牙商船隊在中國有很好的收穫,初次到廣州四十年後的十六世紀一五六三年,明政府把荒涼的小小澳門半島,劃給葡萄牙,作為西洋各國商人的居留地。但澳門太過於狹小了,顯然無法成為商業中心,他們要求進入南中國第一大港兼第一大都市廣州。清政府直到十七世紀收復臺灣,不再受海上威脅之後,才於一六八五年,開放廣州作為商埠。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的商船隊和商人,洶湧而至。不過這時候的中國已非馬可波羅時代的中國,西洋也非馬可波羅時代的西洋,東方和西方互不相識,互不瞭解,各懷著跟對方相異的觀念和相異的價值標準。

對於西洋的通商貿易,中國所表現的是一種憐恤的態度。中國始終是一個農業社會,一切自給自足,基本上不需要外國的產品。尤其是一些鄰國的文化程度相當落後,面積又小人口又少,中國不僅是萬王之王的天朝上國,而且也是物產豐富的世界中心。所以中國沒有西洋那種因小國林立而產生的狹隘的國家觀念,更沒有西洋那種因同樣因素而產生的貿易觀念。只有對藩屬國和進貢國,中國必須負起宗主國的責任,才准許他們前來中國貿易。如果他們對中國有重大的冒犯或拒絕中國的要求,好像不肯交出中國的逃犯之類,中國即停止貿易,作為一種懲罰,這懲罰通常都會使對方屈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