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十分遺憾的是在這一時期,醫學方面中西方的交流太少了,而且主要表現為對外的輸出,例如《本草綱目》。究其原因,主要是當時來中國的歐洲人主要是傳教士,他們之中懂得醫的本來就鳳毛麟角,而且這鳳毛麟角的人帶來的不過是過時的西坡克拉裡和蓋倫的老古董。直到1643年,才有耶穌會士鄧玉函等據包因(Gaspara Bauhin)《解剖學》編譯的《泰西人身說概》由畢拱辰潤色後出版。可惜的是在書出版後的第二年明朝就滅亡了,使得這本書沒有廣泛流傳,據說在北京醫科大學還存有手抄本。但從像王清任這樣,致力於解剖學研究的職業醫生都沒有看到這本書,甚者可能都未聽說過這本書可想而知這部書的影響之小。崇禎時期出版了湯若望編著的《主制群徵》,裡面“敘述了腦的結構功能以及與脊髓連為一體。還有腦神經的數量(六對),以及其中五對的功能。脊神經的數量(三十對),並初步描述了神經之遍佈全身,另外還有神經的結構。”(引自《明清之際傳入中國之西方生理學》)在十六世紀中葉近代解剖學的奠定人維薩留斯還被迫害致死,所以這些書在當時的歐洲出版可能都有困難。似乎明朝中醫對新事物的學習慾望大大超過了現代的中醫。而康熙和他的大臣則認為:“其所云人之知識記憶皆繫於頭腦等語,於理實為舛謬”,所以在《四庫全書》出版後,這些書就銷聲匿跡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