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與上述理論不同,剩餘價值理論透過物的關係,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認為,勞動者具有物所不具備的適應人類需求改造自然的能力。除了偶然的巧合,物本身不會按照人的願望自動給人類提供財富。從這意義上講,財富是勞動者創造的,不勞動者對財富的創造沒有貢獻。這就突出了勞動和勞動者的作用,提出了超過勞動者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是剩餘價值的概念,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問題。顯然,與剩餘價值概念相聯絡的一個重要經濟現象是剝削。馬克思利用剝削這個詞是指在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剩餘勞動的榨取。階級社會的特點是,統治階級控制著整個社會生產過程,使被統治階級必須用部分勞動時間為統治階級生產必需品。因此,階級社會內的分工必須以榨取剩餘勞動,即超過勞動階級本身生產必需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為中心。事實上,正是被統治階級在為統治階級的再生產而勞動著,從而也就是為最終實現他們被統治的再生產條件而勞動著。所以,作為對剩餘勞動榨取意義上的剝削,是階級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

馬克思時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就具有上述一般屬性。它是一種階級社會,其中資本家階級的統治建立在對大量社會生產資料的佔有和控制基礎之上。工人階級的生產資料被完全剝奪,他們一無所有,不得不依靠為資本家階級勞動而生活。但由於工人的剩餘勞動採取了剩餘價值的形式,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關係幾乎完全被商品交換關係的表面現象所掩蓋。乍看起來,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交易是完全公平的。前者出賣勞動力,後者付給一定的工資,雙方同意後就成交了。但這一階段完成後,我們所看到的就不是自由和公平,而是進入了“生產的秘密角落”,這裡隱藏著人們現在已經熟悉的剩餘價值理論揭示的資本家對工人剩餘勞動的剝削。剩餘價值理論創立的歷史功績在於,“不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者或是社會主義者都企圖對這個問題作出有科學根據的答覆,但都徒勞無功,直到最後才由馬克思作出瞭解答。”(恩格斯,中譯本,1972,第3卷,第42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