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84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公元195年,閻柔領劉虞舊部與前來支援烏桓、鮮卑部,加上袁紹派出麴義部合兵十萬,再戰公孫瓚部於漁陽郡的鮑丘河畔(位於天津境內的潮白河),並大勝之。鮑丘之戰讓公孫瓚一下子又損失了兩萬人。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郡亦紛紛民變,誅殺公孫瓚此前任命的地方官加入袁紹陣營。四面楚歌的公孫瓚再想據一州之地已是不可能。如果可能的話,領軍後撤至起家的遼東地區最為可取。有燕山為阻不管是割據一方,還是養精蓄銳以圖東山再起都是一個安全的選擇。

問題在於時過境遷,此時的遼東已是公孫度的天下。如果公孫瓚一定要北歸,勢必會與這個本家火併,陷入腹北受敵的境地。最終公孫瓚選擇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方案,而這一切還要從一句被記入《後漢書公孫瓚列傳》的童謠說起:“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意思是說在燕地南北、趙地北邊有一塊中有磨刀石狀高臺的土地可以避禍。依照這一指引,公孫瓚在攻滅劉虞後選擇了在幽、冀交界處的易水河下游築樓,並囤積了300萬斛糧食(東漢一斛約為27公斤)作為自己的退路。

這個避世堡壘被稱之為“易京”。與常規城池不同的是,易京本質是一個城堡聯防體系。“京”的原意為土丘,公孫瓚的具體做法是每隔一段距離就堆一個五、六丈左右的土臺(漢代一丈約為2.31米),然後再在上面建築樓閣,各將率軍駐紮其上。其中公孫瓚自己所居於其中,並在土丘上再構築有高達十餘丈的高樓稱之為“中京”。整個防禦體系之外再挖掘有壕溝,引南面的易水河之水作為屏障。諸高臺之間則依靠音訊較高的婦人聲傳訊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