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15~16世紀,英國買賣做大了,指望個把手工業者是不行了。一些國際貿易商開始把小手工業者集中在一起,馬克思給這種生產方式起了個名字,叫“工場手工業”。

出口需要原料,也就是羊毛,賣羊毛比種地掙錢,“圈地運動”由此誕生。很多人印象中,圈地運動是一個戴著禮帽的英國人趕一匹馬,馬跑到那裡,這塊地方就算是棄農從牧了。

這種想法,不對。

當時英國農民分為兩類,一類類似於中國自耕農,另一類則是農奴(“茅屋農”)。茅屋農耕種領主的一部分土地,城堡的剩餘土地則是歸屬於領主的荒地,自耕農和農奴經常入不敷出,經常會在荒地上打草、蓄養家畜甚至開闢農田。圈地,主要是圈荒地和農奴耕種的領主土地,涉及自耕農土地,一般會採用賣買的方式。

失去土地的農奴,也失去了謀生方式,卻獲得了人身自由。

1563年,伊麗莎白女王公佈《學徒法》,失地農民必須為願意僱用他的工場主做工,不準農民自己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出去乞討,不會被收容,但被抓住三次,就要砍頭。由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責“資本來到世間,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其實,王室並不希望工場出現在自己視野裡,因為失去領主效忠,王室就失去了權力支撐。15世紀末期,英國王室在打擊流浪農民的同時,多次警告領主不準圈地,認為“強迫人們改農為牧,是十分愚蠢的”。不過,此時英國王權已經被議會極大限制,說出來的話只能是徹頭徹尾的指導性意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