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拓跋珪把各地的官員、豪強盡數遷到平城充實人口,“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二千家於代都。”經過其後歷代北魏帝王努力,直到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北魏在平城建都97年,歷經六帝七世,成為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百萬人口。

都城的遷徙,對草原上拓跋聯盟中牧民的生活造成衝擊,就象清朝末年,人們從土地耕種中走向機器大生產一樣,懷疑、排斥、反抗,從牧民到貴族,從一個部落到另一個部落不斷漫延,拓跋珪準備拆散他們部族,加快漢化,“離散部落”的政策悄悄地誕生了。

日期:2007-5-17 17:06:40

離散部落顧名其義,就是將部落中的牧民離散,在北魏它是一項國家政策,它的策劃者是漢人張袞。我們講過,拓跋部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地理環境決定生存方式,拓跋部從大草原到代北再到中原,他們必須適應環境的要求,而不能讓環境去適應他們,用術語講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拓跋珪是個有著雄心大志的君主,他的志向在於平定四海,一統天下,這一點張袞很早就看出來了。

張袞,字洪龍,上谷沮陽人。祖父張翼,曾任晉朝遼東太守。父親張卓,做過昌黎太守。張袞起初在郡裡做一名五官掾的小官,五官掾沒有固定的職務,就是太守的左右手,幕僚角色。張袞性格純厚篤實,好學,有文才。拓跋珪復興代國稱王,張袞被選為左長史,成為拓跋珪決策圈子中的一員,史載“常參大謀,決策幃幄”。在破劉顯、擊柔然、抵禦燕軍入侵、入主中原等一系列戰役中,張袞為拓跋珪出謀畫策,算無遺漏,拓跋珪言聽計從,也算一對千古知遇的君臣。張袞在拓跋珪尚未建立功業的時候就經常對人說:“昔樂毅杖策於燕昭,公遠委身於魏武,蓋命世難可期,千載不易遇。主上天姿傑邁,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風雲之會,不建騰躍之功者,非人豪也。”張袞自比樂毅、荀攸,也看準拓跋珪是一位能夠統一天下的英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