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4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我見過許多看起來確實需要有人陪著學習的孩子,沒人陪就一點都坐不住,甚至是孩子自己提出要求,希望家長陪著寫作業——但這個事情不能孤立去看。需要家長陪著寫作業,這絕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個正常要求,這隻說明他已養成一個壞習慣。他學習成長中遇到的一系列的摩擦和挫折,已造成了他不會管理自己,造成他內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他對自我管理極為不自信,只好求助於外部力量約束自己。事實上,他的內心是反抗這種“陪”的,所以即使有家長在身邊,他也不可能真正把心思放到學習上。

這種情況,家長可以陪孩子一段時間,但一定要想辦法從中抽身。不抽身,孩子的獨立性將總也不能生成,那麼他會越來越苦惱,越來越不自覺,“陪”的效果也將越來越小。同時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在過去時間裡對孩子的教育哪裡出了錯誤,這種反思也將決定你如何抽身,決定你的幫助是否能對孩子有正面作用。

抽身的原則:第一要有耐心,不要急於求成;第二要在整個過程中儘量製造孩子的愉悅感和成就感,哪怕他開始做得不好,也絕不要製造他的內疚感和失敗感。你在抽身之前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站立,否則他只能再一次摔倒,且摔得更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就體驗過克服自己弱點的滿足,那麼他就會以批判的態度看待自己。正是從這一點上,開始一個人的自我認識。沒有自我認識,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紀律。一個年紀幼小的人,不論他把“懶惰是不好的”這句話記得多麼牢,理解得多麼清楚,但是如果這種情感沒有迫使他在實際行動中管住自己,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孩子的弱點如果總是透過大人的操縱去克服,那所謂“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虛幻,只能叫做屈服。屈服是不會成為孩子自我認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機會,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從約束中掙脫出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