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77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麻黃連軺赤子豆湯方:麻黃二兩 連軺二兩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棗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斤(切) 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上面三個方子,以“茵陳蒿湯”最為常用和多用,現在的注射劑“茵梔黃”其實就是這個藥。有的沒用大黃,而是多了黃芩與金銀花,這是重大的改變,因為這樣的改變多了清熱的成份,卻少了瀉結的成份。大黃是有“推陳致新”的功效,如果有結積,不用大黃是無力的。當然,根據病情,不用大黃而用黃芩是正常的加減,但如果按照“黃疸”則用“茵梔黃”的對應,那絕對是錯誤的。

實在地說,我個人並沒有這三個方子的用藥經驗,只是談一些理解和學習體會。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這一條比較典型,身黃如橘子色是說黃而明亮,是指陽黃,是指溼熱。這條是在陽明病篇中,陽明病是熱實證,所以很多條都是說“熱”,梔子則正用來清熱,大黃去實。梔子輕靈,所以有人也說“輕可去實”。這一條是說溼熱在裡。

而“麻黃連軺赤子豆湯”證則是“傷寒瘀熱在裡,其身必黃”,但卻是從表而解。如何理解呢?我的理解是,瘀熱在裡,並不是說邪就在裡,反倒是表邪不解,氣機不通而導致陽明之熱在裡鬱閉。這與“茵陳蒿湯”完全不同,一個是裡有結實,一個是外邪閉表。麻黃連軺赤子豆湯中用潦水煎藥,這在前面提到的三仁湯已經見到。潦水據說是雨水,現在可能少有人會去使用了。為什麼用潦水,我也不太明白。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