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現收集自“岐伯”直至“華佗”以來,所有的論述脈象脈法文字,分類編輯共為十卷。按病因病機,進行分類,其中的內容,也包涵了相關的其它診法內容。其中,後世王、阮、傅、戴、吳、葛、呂、張等諸醫家的不同觀點,也一併收入其中。希望有志之士能用心研究,探究其中深厚與博大的智慧,則可以達到與古代大醫相當的水平,從而用精湛的醫術,為後人造福了。

日期:2010-07-26 15:44:03

脈象與脈之機理是很複雜的,其體狀變化至微,所以辯識不易。弦脈與緊脈、浮脈與芤脈,說起來有些相似而易混。所以,診脈之道,想想容易,但下指卻一片茫然。將沉脈誤作伏脈,則據此而處方治療然不會對證;將緩脈誤作為遲脈,則據此而處方治療將帶來危害。更何況,還有多種脈象見於一病,也有不同的病症呈現相同的脈象,所以,其複雜情況可想而知!

醫療行為,關乎性命,“醫和”與“扁鵲”堪稱大醫,診脈時都要反覆思量 ;“仲景”診病也屬高手,還要參以望、問之診,稍有一點疑問,則必多方求證,你看《傷寒雜病論論》中在用承氣湯時小心翼翼不敢大意;區別嘔、噦也是要仔細分析三焦的受氣關係。然而,由於醫學典籍寫於古代,流傳中又有錯訛,所以後世很難正確地理解與應用。過去的學問又多是口述心受,秘而不宣,不肯輕易外傳,這也讓後學之人無法正確地掌握其核心與實質,而被錯誤的理解所誤導,各執偏見,自以為是。於是,在醫療實踐中,導致小病釀成大病,結積之疾再也無望恢復,這種現象持續至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