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2-01-11 19:52:07

原文: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鹹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日期:2012-01-14 21:49:02

原來佛也賣萌——你意想不到的佛教經典

前言

新時代需要新佛學,新佛學需要新語言。這不是說要把佛法來一次徹底的變革,自然也不是講要否定釋迦摩尼幾千年前的講法。而是一種古老的智慧,若要在當代得以廣泛的流傳和發展,必須要具有此時代的特徵,也必要符合時代的潮流。正如當年佛法從印度傳往中國,必要將巴利語佛典翻譯成漢語,才能在漢地流傳。不然,漢語地區的人,又怎麼可能去讀巴利語佛典呢?所以必須要這一“譯”後,才能在漢地生根、發芽、乃至壯大。

我們今天能瞭解佛法,相信佛法,乃至證悟佛法,便全是這“譯”的功勞。文字固然不是道,但文以載道卻也是不可否認的。不單文以載道,文字本身對“道”的傳播更是影響深遠。同一件事,同一種道理,用不同的文字述說出來,傳播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諸君請看,《明史》願意看的人,只怕不多。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卻火爆一時。《三國志》願意看的人,也只怕不多。易中天的《品三國》卻多受追捧。難道《明朝那些事》講的不是明史?難道《品三國》品的不是三國麼?自然講的都是同樣的事情,可既然都是講的同一個東西,為何《明史》、《三國志》不太受尋常讀者待見,而經過潤色後的明月“明史”,和易中天“三國”卻受人熱捧呢?這就還是語言載體的原因。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