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66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2-04-25 07:54:09

第十七章 徵臺的決心(5)

荷蘭人把何斌的逃跑當作一個單純的經濟涉案潛逃事件,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何斌逃回廈門島後,帶給鄭成功一份彌足珍貴的禮物:一幅詳盡的臺灣地圖。這幅地圖顯然是他多年精心勘繪出來的,地圖是死的,人是活的,何斌在臺灣生活了三十多年,對地圖上的任一重要地點,他都可以如數家珍地詳細闡明,“歷歷如指諸掌”。

此時的鄭成功早有東渡海峽奪取臺灣之意圖,但他的作風一貫小心謹慎,在未下定決心之前,絕不會吐露半字,這是他多年形成的一個習慣。但何斌似乎看透了國姓爺的心思,他提議說:“臺灣沃野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雞籠、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取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

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很容易就看出國姓爺在北伐失敗後尷尬的處境,廈門海峽天險的優勢隨著清軍水師力量的壯大而一點一滴地喪失,鄭氏集團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窄,除非另闢一片新天地,否則遲早是強大清軍的嘴邊食物。可是倘若要進取臺灣島,還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第一,臺灣土番的立場;第二,要渡海作戰,必須要摸清水路。何斌沒有遺漏這兩個問題,他大談“土番受紅毛之苦”以及“水路變易情形”,臺灣島上的土番,儘管有一些被荷蘭人所利用,但絕大多數對荷蘭殖民者是極其憤怒的。對於水路的情形,何斌帶來的情報有無可估量的價值:水路並沒有從荷蘭炮臺前經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