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1-09-20 19:51:29

34

第七節新式武器裝備推動戰爭模式的改變:隱身戰機初登戰爭舞臺,巡航導彈已成美國大棒

在海灣戰爭中,F-117A隱身戰鬥機大顯神通,開創了世界歷史上雷達隱身戰機第一次在大規模戰爭中的使用和戰績紀錄。這種號稱對雷達隱身的戰機,到底是忽悠?還是確有奇效?是媒體的誇大宣傳?還是低水平敵手的襯托?是無知者一窩蜂的吹捧盲從?還是失敗者自我安慰的嘴硬詆譭?我們不妨稍加介紹。

自從雷達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投入使用並大顯神威後,就極大的壓縮了飛機的突擊力。為了與雷達進行對抗,電子對抗技術開始應運而生,以謀求壓制雷達的功效。而雷達的反干擾能力也隨著各種反干擾技術而不斷提高,盡力削弱電子干擾的作用,保證雷達有效工作,形成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鬥法局面。電子對抗技術僅僅是透過干擾雷達波來降低雷達的效能,它畢竟不能完全令雷達的功效作廢,那麼,能不能發明一種技術讓原有的雷達技術徹底失效呢?

1964年,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莫切夫在《莫斯科學院無線電工程學報》上發表了一篇頗有創意的論文:《物理衍射理論中的邊緣波行為》。在這篇文章中,烏菲莫切夫提出,物體對雷達電磁波的反射強度和物體的尺寸大小無關,而和邊緣形狀有比例關係。烏菲莫切夫嘗試推匯出如何計算飛機表面和邊緣的雷達反射面面積的公式,從而為量化飛機被雷達發現的機率打下基礎。烏菲莫切夫的理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使一個很大的飛機,仍然可以被設計成雷達反射面積很小的。這並不取決於這個飛機的大小尺寸,而取決於它的外形形狀和獨特的細部處理。為了減小對雷達波的反射,需要降低的不是飛機的面積,而是飛機的雷達波反射面積。然而,滿足充分的“雷達反射面積最小化”設計的飛機當時在空氣動力特性上是難以做到靜穩定的,其氣動特性相當差,飛行控制很困難。在1960年代,計算機科學還不夠發達,還不能夠設計出既隱身又能實際飛行的飛機。因而,烏菲莫切夫的論文在蘇聯只停留在論文階段,沒有引起多少注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